
中国古人不讲逻辑吗-庄子养生
- 养生康复
- 2025-04-25 12:28
中国古人不讲逻辑吗?
——兼论中华经典重新解读之必要性
引言
copyright fuyinchina
黑格尔读《论语》之后,曾断言中国不可能产生智者。近年来,有人质疑中国古人不讲逻辑。当西方学者质疑中国古人缺乏逻辑思维时,我们不禁要问:是他们未读懂中华经典,还是我们自己误解了先贤?表面上看,中国古代未形成独立的逻辑学体系,但逻辑思维早已融入古人的“义理”之中。本文将通过对经典原文与传统注疏的分析,探讨重新解读中华经典的必要性,并揭示中国古人对逻辑思维的深刻认知。 现代好,好消息
经传疏之辨:经典被误读的根源
现代人的新知识
初闻黑格尔之论,吾即断定其未解《论语》真义。但是接着深入思考这个问题,认为他老先生虽然确实没有读懂,但根本原因不在他,而是我们的经典注释本身就是错误的。我们中国人自己都没有真正读懂中国经典,我们怎么好意思要求西方知识分子真正读懂中华经典呢?我猜想,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西方知识分子读了中国的经典注释,发现所说不通,他们没有怀疑是经典注释有错误,所以就推论出中国古人不讲逻辑的说法。 现代好,好消息
我们读古代经典,首先要分清“经”、“传”、“疏”。经典的原文为“经”,某个学者对经典原文作的注释随经典一起流传的部分称为“传”,后来学者对“传”所作的发挥即对注释的详细注释为“疏”。比如《大学》中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为孔子原文,为“经”。曾子对格物致知的解说为“传”,后来二程,朱熹对曾子的注释发展为“格至之学”都属于“疏”。问题的症结在于:经文往往简练而义蕴深邃,传疏却易附加解释者的时代偏见与学派立场。
copyright fuyinchina
我目前发现经典原文都没有错误,错误都出现在“传”和“疏”上。至于为什么是西方学者首先发现了中国古人不讲逻辑,而不是中国知识分子对本民族的经典注释提出反思和质疑?我认为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有关。中国人相信人性本善,相信人可以成为圣贤,所以中国人提出了“为尊者讳”,就算发现了老师的学术问题,为了围护老师的权威性和本学派的利益,也不公开发现的问题。西方基督教文明,认为人人都是罪人,人人都有个人缺陷,所以西方人提出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本文来自福音中国
现代好,好消息
我试举几例来证明上述观点。我将引用经典原文,介绍最有代表性的注释,并说明其错误所在,并且给出我认为正确的注释,提出中华经典很有重新解读的必要。 copyright fuyinchina
一、《论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fuyin.com
《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关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在此处列举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两家注释,第一家是三国时司马昭的岳父王肃注释为:“学习,并且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第二家就是作《四书章句集注》的朱熹,他注释为“既学而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这两个注释大同小异,都严重地违背了常情常理。 fuyin.com
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注释就觉得心里被塞了一个冰凉的石头,无法接受。因为学习,还要经常复习,怎么可能会是一件快乐的事呢?如果这能是一件快乐的事,那么全世界最快乐的人群就一定会是我们中国读高三的同学们,因为他们整天地,长期地处在要学习还要经常复习的状态中。应当是快乐至极了,可我们为什么将高三称为人间地狱呢?所以我相信这两个注释一定不会是孔子原意,因为孔子不会说出这种不通情理的话来。 fuyin.com
对此语的解释,关键在于“时”与“习”两个字。“时”被释为“按时”,“以时”(以王肃为代表)还有一种释为“时常”“常常”,(以朱熹为代表)“习”被释为“复习”“温习”。我既然不能从情理上接受这个说法,就注意寻找学术上的证据。首先是发现“时”有“善”,“善于”的意思。比如《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有一句“不时御神”。此“时”就当训为“善于”,全句当译为“不善于调控自己的心思意念”。后来又发现《尚书》中《尧典》“黎民于变时雍”,此“时”也当训为“善”,这使我很有信心认定自己的想法,因为孔子编定了《尚书》,很可能就继承了这一用法。最后,我查了《康熙字典》有一项注为“又《博雅》,善也”。“习”古“習”从羽从白,原意为小鹰学飞。应当引伸为勤于实践。
至此,我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译为:学习了真理并且善于照着真理来做的人,不是很快乐吗!或者译为:明白了真理并且善于实践真理的人是多么有福啊!
为什么要这样译呢?因为孔子是一个热心求道的人,“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他的精神自白。道,就是真理。我们人类心灵天然就有追求真理,认识真理的渴望,但我们的困境是:我们难于发现真理,一旦发现了真理,我们又会同时发现我们面临着一个更大的困境——我们难于遵循真理。这个困境在远古各民族的文化中都有表述。在希伯来文化中,保罗在《圣经》、《罗马书》中说:“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在古希腊,哲学家塞涅卡教导弟子们应当过禁欲、简朴的生活,而他自己的实际生活却过得很奢侈享受。他的弟子们问他:“老师,你怎么不过你教导我们应当过的那种生活呢?”他回答说:“要是我能过我所教导的那种生活,那么世界上还会有谁比我更幸福呢?”也就是说,他知道应当怎么活,但他做不到。 本文来自福音中国
我们古人一定也有这样的困惑,所以孔子非常强调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知道了真理就应当把真理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就应当活出真理来。小鹰学习,就是学老鹰教它飞的样子,而真理就应当是我们的指南和模范。
本文来自福音中国
我们读孔子,就要注意孔子思想学说的整体架构,看他一生作何追求,他要说什么,什么是他学说的核心和总原则,即以经解经,以孔子来说明孔子。首先,学习,并且经常复习,《论语》中有类似的意思,叫“温故而知新”。孔子为何不说“温故而知新,不亦说乎!”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读古书,还要注意古人的语境。孔子在《述而》中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我说要注意古人的语境,就是说在古人“忧”和“乐”是一对相对概念。这从范文正公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一斑。孔子说了“乐”,再说“忧”。而孔子的忧,就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上面我所述的也就是保罗和塞涅卡都表达过的那个人生的深层困境。“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我知道了义是怎样的,但我却不能达到义的境界,我知道了我有许多的缺点,但我却不能改正,不能战胜自己,这就是我的忧愁啊!那么,相对应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表达了一种精神的期盼!因为我的忧愁就是明白了真理却不能行出真理,如果我能明白真理并且善于行出真理,我该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啊!所以我们从这一相对概念的语境中来看孔子,就能豁然开朗,就能读懂圣人的心思。 现代人的新知识
读懂圣人的心思,圣人的话是大有深意的,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接下去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什么远方的朋友来了才高兴?近处的朋友来了就不高兴吗?孔子的意思是:你做了一个追求真理的人,你就难得有朋友,特别是在近处难得有朋友。因为近处的人太了解你了,尽看到你的缺点。这用西方的话来说就是仆人眼中无英雄,先知在本地是不受尊重的,用中国古人的话说叫作:“常人贵远而贱近”,“远方的和尚会念经”。那你就知音难求,所以,难得有个把朋友,就极可能产生在远方。再接下来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又承上从正面说明了作一个追求真理的人,你注定就是很孤独的。自古圣贤皆寂寞,历来曲高和者寡,你不要希求别人理解你。你要学会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别人对你的误解,最好学会享受孤独。用耶稣的话说就是: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因为人少,所以你就难得找到知己,你就注定要很孤独,并要承受芸芸众生的误解。古今中外有很多名言就是对这种命运的认同和表述,比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哥德借少年维特说,“遭受误解,是我们这类人的命运。” 内容来自fuyinchina
综上所述,我认为传统解释割断了这几句话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我的解读无论是从字句训诂上讲,还是从整体义理上讲,都是更为妥帖的,符合古人所说的“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虽旧说所无,可以心知其意。”敢起孔子而问之也! 现代人的新知识
如果黑格尔是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来读论语的,在此书中,朱熹推崇的程夫子是这样注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自远方来,近者可知矣”“以善及人,而信及者众,故可乐”可为译为远方的朋友来了我很高兴,就象近处的朋友来了我也很高兴一样。我的学说得到了广泛传播,吸引了远处的,近处的人都来跟随我,因此我很高兴。程夫子这个解释也缺乏逻辑联系,有为孔子捧场的意思,但与孔子原意正好相反。所以黑格尔读《论语》之后,对中国文化提出的批评是难能可贵的。 fuyin.com
copyright fuyinchina
二、《庄子•养生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现代好,好消息
《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近年。
现代人的新知识
陈鼓应教授的注释应该可以代表学术界的主流观点,陈教授在他的《庄子•今注今译》中是这样注译第一段的: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没有限度的知识,就会弄得很疲困;既然是这样还要去汲汲追求知识,就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了! 内容来自fuyinchina
做世俗上的人所认为的“善”事,不要有求名之心,做世俗上的人所认为的“恶”事,不要遭到刑戮之害。顺着自然的理路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身体,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奉养双亲,岢以享尽天年。
copyright fuyinchina
我最早开始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注释问题,是从读《庄子•养生主》开始的,那是1984年,我15岁。初中毕业后自学古文,第一次读《养生主》的注释。当我第一次读到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释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我立即在内心提了一个问题,就是庄子你既然知道了我们人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生短暂,而知识无限,那你为什么还要写一些文章让我们读?让知识更多,更增加我们人生的危机。少年的我将庄子与司马光作了比较,天真的认为司马光砸缸救人,是又聪明又善良,而庄子新写的文章相当于往缸里加水,是又蠢又坏。但我想到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庄子认识到人生太短而知识太多,所以要写文章提醒我们要怎么样进行读书选择,说明那些书必须读,那些可以不读。 现代好,好消息
但当我又往下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时,这两句被译为“做善事不要达到有名的程度,做坏事不要达到受刑法的程度。”到这里我就认为这种释译肯定是大有问题了。首先,这样译和前面几句在义理上联系不起来。其次,如果庄子真是在说做坏事不要达到受刑法的程度,他就是在教人做流氓,他就不是圣人,而是流氓大师了。做坏事不要达到受刑法的程度,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做坏事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被发现,不被判刑。你看,这明明就是在教人如何做流氓。所以庄子就是流氓大师。接下来我想,流氓大师的文章怎么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重要经典呢?我们是被称为五千年文明古国而不是最流氓大国。《庄子》绝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重要经典之一,所以我认为庄子不会是流氓大师。因此可以推论,这个翻译应该不是庄子的原意。当时的朴素推论即是:流氓的文章不会成为经典。庄子的文章是经典,所以庄子不会是流氓。所以那个教人做流氓的意思不会是庄子的意思。
内容来自fuyinchina
但庄子原意到底如何?随后多年以来我带着这个疑问查看了我能看到的所有有关庄子的译释,总共可能不少于十来种,其中有好几位赫赫有名的大学者,他们的翻译都大同小异。都是断章取义,寻章摘句,望文生义。按照他们的解释,庄子一定不会是圣人,更象一个喝醉了酒的狂徒和流氓,在那里语无伦次的东一句,西一句。这样我就不指望从现有的注释中看懂庄子了,就反复诵读,背诵原文。有意无意中经过了三十多年,我对此文真意渐渐明了,而最终完全明白是到了2015年夏天,我又一次重读此文时发现了庄子对“缘督以为经”之“督”字的自注。我才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现在就讲讲我对这个第一段的翻译:
内容来自fuyinchina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欲望是无限的。我们如果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就会疲倦而无所得。因为欲壑难填,你不会有真正的满足。你已经知道了这些而你还是去顺从欲望生存,那你的人生就充满了危机。
你如果做了好事,在近期内不会有人来将你评为道德模范,评你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而让你获得好名。你如果做了坏事,在近期内也不会受到报应,或者受到刑法的制裁。那么是不是我们就可以顺从欲望为所欲为呢?不是的,我们应当“缘督以为经”就是顺从天理来管理自己的欲望。这就是养生的纲领和根本所在。这样就“可以保身”就是可以保证身体平安安康,“可以全生”就是可以全性,就是全面保存我们从上天而来的天性。“可以养亲”就是可以养心,就是保护我们的心灵不陷于邪下,满得正能量。“可以尽年”就是可以尽量活到最大的寿数。
内容来自fuyinchina
我当年读陈教授之类的注释,首先就是发现他的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都没有逻辑联系,而且你读完他的全篇内容,与文章主题养生也没有关系,所以,如果是一个外国学者读了这类文章,很可能就会说中国古人不讲逻辑。大家可以看看我的翻译,逻辑联系极强,而且我敢保证我的翻译就是庄子原意。
内容来自fuyinchina
三、《大学章句》 格物致知
《大学章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copyright fuyinchina
曾子在原书的注释为: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fuyin.com
朱熹没有质疑这个说法,并且继续解释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copyright fuyinchina
按照这个说法,朱熹的意思是我们人有理性认知能力,而天下之物都是有理的,这个理是能够被我们的理性认知能力所认识的。而且能够完整地,透彻地认知事物,可以不留下任何疑问。这就是朱熹说的格物的意思。致知就是通过格物来获得了知识,所谓知识就是对事物的全面的透彻认识。我认为这个说法有明显错误。特论述如下: 内容来自fuyinchina
第一,这不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实际情况。人类确实有理性认知能力,天下之事物也确实是有理可以被我们认识。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不可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渐渐完善的,呈波浪型前进或呈螺旋型上升。可以说,不只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可能对某一事物形成全面透彻的认识,就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全部积累也很难达到对某一事物的全面透彻的认识。比如说人类对水的认识吧,到目前为止,科学界没有完成,哲学界也没有完成,宗教界也没有完成。我不知朱熹先生是何时完成的,是怎么完成的。所以他想格物格到“对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肯定是不可能的。
第二,按朱熹的说法,格物致识是为了正心诚意。他说“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知为善以去恶”要在内心诚心向善,积极向善。朱熹的意思是格物致知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品德高尚的君子,这又很不靠谱了。因为我们都知道,有很多人很有知识,但同时又很缺道德。我用现代工程技术的话来说,靠增加知识来培养道德,技术上不兼容。 现代人的新知识
第三,朱熹的这个说法缺少传统经典的支持。如果说他是继承了曾子的意思。那就是曾子一开始就讲错了。这个讲法不会是孔子原意。
第四,我们假设朱熹和曾子有关格物的说法是对的,就是靠格物可以获得对事物事理的全面认识。那么中国明清时期就会有相当发达的物理学和科学。而事实上又不是!我就奇怪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从火药中格物致知而造出枪炮来?为什么那么早就发现了“勾三股四弦五”却没有人从此格出勾股定律来? 本文来自福音中国
第五,从王阳明格竹子格出大病来,说明了朱熹之说行不通,王阳明后来提出了“格物”是正心,去恶念,就是对真理的回归。
现代好,好消息
那么,格物致知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大道至简,“格”之意为康熙字典上有一义项为“又抵牾曰格”,抵牾就是抗拒。“致”康熙字典上有一义项为“又制也,《管子白心篇》以致为仪。致者所以节制其事故为仪”,也就是说“致”的意思为节制。所以格物就是抗拒外物的诱惑,致知就是节制内心的欲望。
所以“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应当译为“欲诚其意者,先要节制内心的欲望。要节制内心的欲望,就要先抗拒外物的诱惑。先能抗拒外物的诱惑,然后才能节制内心的欲望。做到了节制内心的欲望才能作到意诚” 现代好,好消息
这里的意诚之“诚”,应当选用古人“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意思是说我懂得了人首先要抗拒外物的诱惑,节制内心的欲望。然后就能主动地选择向善而且坚定地恪守这个原则。所以,修身之首是从格物就开始了,不是朱熹说的是从诚意才开始的。
copyright fuyinchina
现代好,好消息
四、《中庸章句》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现代好,好消息
朱熹《中庸章句》 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故其效验至于如此。此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 现代好,好消息
这里说得并不难懂,就是说天地万物,日月星晨能够毫无差错的运行,是因为圣人之心正,圣人之心成为了宇宙天体运行的支配力量,我当年也是第一次读到此处,我就惊讶孔子怎么会说出如此明显不合逻辑的话来! 现代人的新知识
后来我长期钻研中医经典,读懂了阴阳五行的含意,后来又读到西方学者的一段话,对我最终正确理解“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起了很大的帮助,现分享如下:
copyright fuyinchina
东西方的古代心灵有着基本的相通之处:人们都毫不怀疑地认为要从生生不息的大宇宙中寻找人的生命的源头,确认个我与宇宙的相通性,都相信人间现世的生活秩序,只有上溯于宇宙的合谐 创造,才可以获得它的正当性。而每个个人就在与宇宙的相通中得以不断地超越,不断地提升。籍着这种超越与提升,古人培植起并成就了充满激情、想像与活力的浪漫精神和对事业的无限忠诚与投入的献身精神。
我认为这是西方学者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表述,非常深刻,非常优美,给我巨大的震撼和长久的感动!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我们中国古人如此强调天人合一,那么,中国古人对于宇宙的最高法则是如何总结,如何表述的?我就想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即为中国古人总结的宇宙最高法则,宇宙因中而和,成为一个美妙合谐的世界,我们人类若要成为一个美妙合谐的人类社会,亦要效法中和,此即中庸之道也。
本文来自福音中国
所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要译为:最高的中和,就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就是天地位,指的是日月星辰的运行各按其时,该到清明的位置就到了清明的位置,该到谷雨的位置就到谷雨位置,无太过,无不及,不迟到,不早退。“和”就是万物育,就是由于天体运行各按其位,人类和万物得以在其中生、长、化、收、藏,各按其时,成为美好。这和孔子前面说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完美相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可以意译为:日月星晨各按其位的稳定运行,是我们这个世界得以存在的现实基础。 本文来自福音中国
现代好,好消息
结语 内容来自fuyinchina
自从发现《庄子•养生主》被误读后,我就想到这绝对不是一个孤立个案,遂立志 “读书报国”,想到来一场以读懂中国经典为基础的“东方文艺复兴”。所以后来当我开始学习中医之后,听说“中医无理论,无规范”,我内心的第一反应就是可能就是大家没有真正读懂中医经典。经过近五十年的探索与努力,证明了中医之问题,非学术本身有误,乃后人误读经典。由于我们自己都没有真正读懂,所以向外传播中医文化时,也无法让外国人对中医产生信服。阴阳五行之说又让外国人认为中国古人没有逻辑思维能力。但实际上,经典中医概念清晰,逻辑严密,符合实际,精美公器。我已经完成了对中医经典的解读,并可以以此证明中华经典很有重新解读的必要,并敬请西方的知识学人来重新了解中华经典,无需再说中国古人不讲逻辑。 现代人的新知识
昆山弘草医悺 姜廷海
copyright fuyinchina
2025年4月24日星期四 内容来自fuyinchina
copyright fuyinchina
现代好,好消息
本文由【现代真理网站】首发,转载须告知。
本文链接![]()